在二战风云2中构建稳固的防御体系需要综合运用地形、兵种搭配、防御设施布局及资源调配策略。核心思路在于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攻防平衡,优先确保关键建筑的安全,同时通过多层次防御削弱敌方进攻强度。陆军应以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炮为核心构建之一道防线,配合榴弹炮提供远程火力支援;空军需部署侦察机监控战场动态,运输机快速补充前线损耗。建筑布局上,炮塔和防空设施需呈扇形分布,覆盖主要进攻路径,避免集中摆放导致被范围技能一次性摧毁。资源区与指挥中心应置于防御圈内侧,外围由军事设施形成缓冲带。
山地和森林区域可有效延缓敌方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,适合部署反坦克单位和狙击手。平原地区需依靠防御工事和坦克集群形成硬性屏障,避免暴露在敌方火炮射程内。河流与桥梁等交通节点必须设置重兵把守,必要时可主动破坏桥梁切断敌方进攻路线。侦察机的视野优势能提前预判敌方集结方向,从而针对性调整防御重心。地形与视野的结合能大幅降低敌方偷袭成功率,为反击争取时间。
兵种协同方面,重型坦克承担主要伤害吸收职责,需保持较高等级以确保生存能力;自行火炮和榴弹炮负责压制敌方后排单位,等级提升优先度仅次于坦克。步兵单位适合在复杂地形中伏击或修补防御工事,不宜作为正面防线主力。防空炮必须均匀覆盖全基地,防止敌方轰炸机破坏关键设施。后期可投入高级单位如鼠式坦克强化防线,但需注意资源消耗与人口分配的平衡。兵种等级差异会显著影响实战效果,需避免平均培养导致整体强度不足。
保卫祖国能提升建筑防御力,有效抵御敌方攻城部队;干扰射击可削弱敌方火力输出,配合治疗类策略延长防线持续时间。紧急情况下使用伞兵空降快速填补防线缺口,闪电战加速部队调动应对多点进攻。策略点分配应预留至少30%用于应急响应,过度依赖单一策略容易在持久战中陷入被动。战斗中对敌方策略使用的预判同样重要,例如提前开启防御类策略抵消敌方爆发伤害。
钢铁和石油需维持3:2的储备比例,确保战时能持续生产坦克与火炮。人力短缺时可临时关闭非关键建筑的生产功能,优先保障军事单位补给。商业区的运输功能要定期使用,将分散资源集中到主基地。科技研究应侧重提升防御设施的耐久度和反击效率,避免过度投资进攻型科技导致防御薄弱。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决定了防线在持久战中的稳定性,需建立至少满足72小时消耗的资源储备。